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至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
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
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相关内容: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内藏大量唐五代的文献,处有大量的写本外,也有不少印刷品,从而使人们能看到当时印刷品的风貌。藏经洞发现后,先后有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来到这里,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献,其中印刷品几乎全部被外国人盗走,国人无不痛心。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率考察队来到敦煌,盗走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著名的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件现藏伦敦大英图书馆,这是印刷史上十分珍贵的一件印刷品。它为卷轴装,前有刻工精美的插图。后有刻印年代和施印者姓名,文字雕刻娴熟精美,印刷墨色均匀而厚重。一般认为它是印刷术发展到很高水平的产品。从落款可知,其刻印年代为唐咸通九年868年,为王玠出资施印。该经全长5.25米,由7张印纸连接而成卷装,每张纸高26.67厘米,宽75厘米。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印刷品中,还有乾符四年877年历书和中和二年882年的历书,以及字书大唐刊谬补缺切韵。藏经洞的印刷品。约有几十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印刷,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精良,而且品种齐全。五代十国只有53年,朝代更迭频繁,各地割据,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在印刷方面,并未受很大的影响,而是在唐代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证明了胡应麟关于雕本扩于五代的论断。
五代印刷中,最为著名的是冯道882到954年主持刻印儒家的九经,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也是历史上由政府主管的第一次大规模儒家经典的刻印。这次刻印工程是在国子监进行,也称监本九经,它开创了国子监印书的历史。这对以后历代国子监印书有很大的影响。五代时。另一项印刷工程是驻守于甘肃西部一带的军事首领曹元忠905到980年主持的刻印佛像、佛经。曹元忠所印的佛经、佛像早已失传。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这些印刷品才大白于天下。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盗走文物五千件,其中就有曹元忠主持刻印的观音菩萨像5件,大圣毗沙门天王像11件,文殊师利菩萨像11件,阿弥陀菩萨像5件,地藏菩萨像等。在1907年斯坦因的盗品中,也有同样的印品。这些佛像印品,多为上图下文的单页。大都有刻印者、刻印年代,有的还有刻工姓名。例如在观世音菩萨像下部就刻有弟子归义军节度、瓜沙州观察;曹元忠雕此印板。
奉为城隍安泰、阖郡康宁;东西之游路开通;时大晋开运四年947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月记。匠人雷延美。曹元忠刻印的金刚经为折装,也有刻工雷延美的姓名。其刻印年代为天福十五年949年。雷延美是我们现知最早的刻版工匠。曹元忠组织刻印的一批佛像、佛经有两件刻有他的姓名。其他的五代敦煌印刷品大概也是由他和他的弟子所刻印,刻印都达到很高水平。五代时,由私人出资进行印刷活动的以蜀相毋昭裔902到967年最为著名,也可称为历史上第一个私家刻印书籍者。据宋史记载,毋昭裔印的书有文选、初学记和白氏六帖等。这些书都是自己出资刻印的。五代时,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经济文化十分繁荣。以吴越国王929到988年为首的统治者,虔诚信奉佛教。刻印了较多的佛经。1917年浙江湖州天宁寺塔发现一件佛经印刷品宝箧印经,高7.5厘米,长60厘米,每行8到9字,卷首有图像,图像前印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
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记等文字,可知为公元956年所印。1924年杭州雷峰塔倒塌,在塔砖孔中发了另一件吴越国印佛经宝箧印陀罗尼经,框高5.7厘米,长205.8厘米,每行10到11字,图前印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记,乙亥年为975年,已为宋开宝八年,但宋的统治还未达及吴越。鲁迅的论雷峰塔倒掉一文,记述了这件事。当时人们为了寻找印经,几乎将塔砖全砸碎了。1971年于浙江绍兴涂金舍利塔中发现另一件吴越国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当时置于10厘米长的竹筒内,其刻印年代为乙丑年,即965年。除了发现的上述几件印刷品外,据记载,当时杭州的灵隐寺高僧延寿904到975年也印过十多种佛经和佛像,总数达40万份。首府设于江宁南京的南唐,据史载也印了很多书,著名的有刘知几661到221年的史通和徐陵507到583所编的玉台新咏。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共计2500卷。
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开创了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分别将私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著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藏经就有六次刻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内容。